課程描述INTRODUCTION
國學文化之領導力培訓



日程安排SCHEDULE
課程大綱Syllabus
國學文化之領導力培訓
課程目標:
1、了解中國的根文化——道家文化,運用中國思想對中國人進行管理;
2、運用中國國學思想把各種企業(yè)問題進行系統(tǒng)思考;
3、掌握國學的原理,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學會體、相、用的方法;
4、在企業(yè)經營與管理過程中做到國學為體,價值為相,西學為用。
形式:講授法、案例分享法、游戲互動法、視聽技術法等
對象:企業(yè)中高層管理者/國學愛好者
規(guī)模:20-60人
時間:1天(6小時)
場地及設施要求:投影設備、電腦外接音頻線、無線話筒、白板和白板筆。
課程大綱:
第一章 老子之道
1、諸子百家的概述
2、儒釋道兵易之道
3、孔子問道與老子
4、老子的入世之道
案例:老子幫助孔子突破發(fā)展的瓶頸
案例:國學諸子百家之道的精髓解讀
案例:道德經與國學智慧的三個境界
第二章 陰陽之道
1、陰陽之道與養(yǎng)生之道
2、陰陽之道與齊家之道
3、陰陽之道與領導藝術
4、陰陽之道與相人用人
案例:不明陰陽參不透老子智慧
第三章 領導之道
1、有無相生之道
無,名天地之始。有,名萬物之母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 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 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
案例研討:
2、無為而治之道
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 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,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
案例研討:
3、大私無私之道
非以其無私邪,故能成其私。 圣人常無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 圣人不積,既以為人,己愈有;既以與人,己愈多。
案例研討:
4、上善若水之道
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 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者末之能勝。
案例研討:
5、道法自然之道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 天才地久,天地所以能長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 希言自然,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
案例研討:
6、知人自知之道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 用其光,復歸其明,無遺身殃,是謂襲常。 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
案例研討:
7、相反相成之道
反者,道之動。 禍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禍之所伏。 是以圣人云:受國之垢,是為社稷主;受國不祥,是為天下王。正言若反。
案例研討:
8、處下不爭之道
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 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。 善用人者為之下,是謂不爭之德,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,古之極也。
案例研討:
9、柔弱勝強之道
將欲取之,必固與之。是謂微明。柔弱勝剛強。 故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強則滅,木強則折,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。 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案例研討:
10、知足常足之道
知足者富。 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 禍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案例研討:
11、守常抱一之道
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專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? 不知常,妄作兇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莫身不殆。 終日號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氣曰強。
案例研討:
12、止于至善之道
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。是謂襲明。 圣人常無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,吾亦善之,德善。 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
案例研討:
【學員分享、講師總結】
國學文化之領導力培訓
轉載:http://m.xvaqeci.cn/gkk_detail/58171.html
已開課時間Have start time
- 嚴烽
領導力公開培訓班
- 西點領導力-公開課 方光華
- 卓越領導力的提升 李革增
- 領導力西游記②:提升領導能 楊俊杰
- 企業(yè)領導力解決方案 楊貴敏
- 領導力西游記①:完成任務寶 楊俊杰
- 領導力西游記④:企業(yè)成長模 楊俊杰
- 中高層經理卓越領導力修煉 田勝波
- 領導梯隊:全面打造領導力驅 洪河林
- 卓越管理者領導力與執(zhí)行力提 楊老師
- 柔性管理-基層管理者領導力 陸敬
- 向孔子學領導 劉瀾
- 領導力西游記③:打造高績效 楊俊杰
領導力內訓
- 管理進化論:差異化團隊建設 李巖偉
- 向戰(zhàn)而生——AI時代賦能領 蔣小華
- 《認知突破實現(xiàn)高質量發(fā)展》 駱峰
- MTP—OGSM目標與計劃 羅老師
- 精益領導力 李科
- 領導思維--問題分析與解決 羅老師
- 《領導力的五項修煉》 張毓嵐
- 從“后臺”到“前線” —— 姚俊杰
- 《組織文化與領導力》 沉浸 張毓嵐
- 《PDP情商領導力》 團隊 林佳澍
- 企業(yè)高績效干部 4 項技能 熊瑞
- 非職權領導力研討沙盤 李巖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