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師績效考核是提升教育質量、優(yōu)化師資管理的關鍵機制,其重點根據政策導向和學校類型(如基礎教育、高校、職業(yè)院校)有所差異,但核心內容可歸納為以下方面,依據*政策及實踐整理如下:
一、師德師風(首要標準)
師德師風是績效考核的“一票否決項”
教師績效考核是提升教育質量、優(yōu)化師資管理的關鍵機制,其重點根據政策導向和學校類型(如基礎教育、高校、職業(yè)院校)有所差異,但核心內容可歸納為以下方面,依據*政策及實踐整理如下:
一、師德師風(首要標準)
師德師風是績效考核的“一票否決項”,主要考核:
1. 政治立場與職業(yè)操守
是否堅定政治方向、愛國守法,貫徹黨的教育方針[[29]。
遵守《新時代教師職業(yè)行為十項準則》,如禁止有償補課、收受禮品、學術不端等[[54]。
2. 育人態(tài)度與行為規(guī)范
關愛學生、公平對待學生,注重學生人格培養(yǎng)[[20]。
言行雅正,無損害學生權益或學校聲譽的行為。
> 政策依據:師德不合格者直接定為考核不合格,影響職稱晉升、評優(yōu)資格[[20]。
二、教育教學實績(核心內容)
重點評估教師履行教學職責的成效:
1. 教學工作量與質量
工作量:承擔課程、指導實踐、班主任工作等計入基本考核,教授需為本專科生授課[[29]。
教學質量:通過學生評教、同行評議、督導聽課等多維度評價教學效果,包括課堂設計、學生互動、作業(yè)反饋等[[20][[29]。
2. 教學規(guī)范與創(chuàng)新
落實教學計劃、備課、作業(yè)批改等常規(guī)要求。
探索教學方法改革(如課程思政、信息技術融合),推動學生創(chuàng)新能力培養(yǎng)。
3. 育人成效
關注學生全面發(fā)展,特別是學困生幫扶、德育滲透。
嚴禁以升學率、考試成績作為*指標,反對“唯分數”傾向。
三、科研與社會服務(高校及職業(yè)院校重點)
1. 科研質量與貢獻
克服“唯論文、唯項目”傾向,注重“代表性成果”的實際價值(如技術轉化、決策咨詢)[[29]。
分類評價:基礎研究重學術影響力,應用研究重社會經濟效益。
2. 社會服務
參與學科建設、科普活動、文化傳播。
職業(yè)院校教師需參與企業(yè)實踐(每5年≥6個月),推動產教融合[[29]。
四、專業(yè)發(fā)展能力
考核教師持續(xù)提升專業(yè)素養(yǎng)的投入:
培訓與進修:參與教研活動、學術交流、在職研修等[[29]。
能力提升:教學基本功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、臨床實踐能力(如中醫(yī)藥教師)。
長期發(fā)展:納入教師發(fā)展規(guī)劃,支持學歷提升、國際訪學(如南開大學要求出國研修后需提交成果報告)。
五、班主任與管理工作(基礎教育重點)
班主任工作單列考核,側重:
班級管理:班風建設、學生行為習慣培養(yǎng)、家校溝通[[1]。
學生關懷:心理輔導、安全教育、個性化成長指導。
績效激勵:績效工資向班主任和一線教師傾斜[[20]。
六、特殊崗位的差異化考核
1. 高校外籍教師
側重跨文化適應力、教學行為投入(如學生互動頻率),弱化單一結果指標。
2. 職業(yè)院校教師
強調技能證書獲取率、產教融合項目參與度。
3. 臨床教學型教師(如中醫(yī)藥院校)
臨床實踐能力與教學結合,突出中醫(yī)特色。
考核實施要點
方法:結合定性與定量,采用教師自評、同行評議、學生反饋、督導檢查等多源數據[[1]。
周期:科研評價周期≥3年,避免短期功利。
結果運用
績效工資分配:獎勵性績效向實績突出者傾斜[[20]。
職業(yè)發(fā)展:作為職稱晉升、崗位聘用的核心依據[[29][[54]]。
政策改革方向
破“五唯”:淡化論文數量、獎項等量化指標,強調實際貢獻[[171]。
分類評價:按教學型、科研型、臨床型等設置不同權重。
國際化考核:鼓勵參與國際交流,但需兼顧本土教育目標(如南開大學對留學回國人員的“三個一”考核標準)。
> 典型案例:山東省將教學效果與學生綜合素質掛鉤;上海市強化課堂創(chuàng)新評價;廣東省鄉(xiāng)村教師考核側重教育均衡貢獻。
教師績效考核需立足教育本質,平衡激勵與約束,通過科學指標引導教師回歸育人本位。各地可參考國家政策框架(如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》),結合區(qū)域實際細化標準。
轉載:http://m.xvaqeci.cn/zixun_detail/4281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