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丹麥語中,“LEGO”意為“玩得快樂”(Leg godt),而這家從木制玩具起家的企業(yè),用一塊塊積木搭建的不僅是兒童的幻想世界,更是一套精密如齒輪嚙合的人才激勵系統(tǒng)。2003年,樂高曾瀕臨破產邊緣,債務高達8億美元;而到2021年,其凈利潤已達125億人民幣,經營利潤率超過30%[[34][50]]。這一涅槃重生的背后,除了產品創(chuàng)新,更有一套將模塊化思維融入薪酬管理的獨特體系——它像樂高積木一樣靈活組合,將物質激勵與精神價值、短期目標與長期愿景緊密咬合,讓員工從“雇傭者”蛻變?yōu)椤肮矂?chuàng)者”。
績效關聯(lián):當獎金遇上環(huán)保目標
樂高的薪酬體系始終錨定戰(zhàn)略目標,其中最創(chuàng)新之舉是將環(huán)境責任植入激勵內核。2024年起,樂高宣布將部分年度獎金與碳排放目標強制掛鉤,通過全新KPI系統(tǒng)監(jiān)測工廠、商店及供應鏈的碳足跡。這一機制直接服務于其減排目標:以2019年為基準,2032年降低37%碳排放,2050年實現(xiàn)凈零排放[[11][41]]。
這種“綠色績效”設計絕非象征性舉措。在具體執(zhí)行中,樂高采用雙重計算體系確保透明度:基于市場法的碳排放計算(計入可再生能源貢獻)和基于位置法的傳統(tǒng)計算并行。例如2020年,其市場法范疇二排放僅1348噸,而位置法則高達103,585噸,巨大差異凸顯了減排措施的實際價值。這種設計使員工清晰看到個人行動如何影響環(huán)境指標,也讓獎金從“被動所得”升維為“責任勛章”。
在培訓機構端,績效關聯(lián)則更聚焦教學品質。教師獎金直接與學員續(xù)課率、家長滿意度、課堂出勤率三維指標綁定。某樂高培訓機構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續(xù)課率提升15%的教師季度獎金可增加30%,且績效反饋周期壓縮至月度,形成“教學-反饋-優(yōu)化”的閉環(huán)激勵[[120][133]]。
模塊結構:基本薪資與彈性激勵的組合藝術
樂高的薪酬結構如同積木組件,兼具穩(wěn)定性與可變性。在培訓教師群體中,薪資由四類模塊構成:基本工資(40%-60%)+課時費(30%-50%)+績效獎金(10%-30%)+補貼(0-5%)。這種設計既保障基礎生活需求,又通過課時費實現(xiàn)“多勞多得”,而績效獎金則引導教師專注質量而非數(shù)量。
層級差異進一步強化了成長動力。以紹興地區(qū)為例,初級教師月薪約3000-5000元,中級達5000-8000元,高級教師及教研人員則可突破8000-12000元[[125][133]]。這種差異源于嚴格的晉升機制:教師需通過年度技能考核、學員評價、課程研發(fā)貢獻等多維評估,才可晉級。例如某機構設置“教學奧林匹克”競賽,優(yōu)勝者優(yōu)先晉升,使薪資與能力呈指數(shù)級關聯(lián)。
地區(qū)適配性則是另一關鍵模塊。一線城市教師年薪中位數(shù)約5.5萬元,顯著高于二三線城市,但樂高會同步調整福利包——如北京教師享受更高住房補貼,而嘉興教師獲得更多培訓資源,以此對沖生活成本差異[[125][133]]。
雙軌發(fā)展:職業(yè)路徑與能力認證的互鎖機制
“在樂高,設計師的晉升階梯長達11級,但每年兩次申請機會讓成長永不封頂?!鼻皹犯咴O計總監(jiān)Ricco Krog的觀察揭示了其職級體系的核心邏輯:將薪酬晉升嵌入能力認證。設計師從初級到高級,再到設計專家、經理、總監(jiān),每一級的晉升都需主導完整產品線并驗證市場表現(xiàn)。例如主導“忍者系列”的設計師因亞洲銷量超預期,三年內連升兩級,薪資增幅達45%[[28][34]]。
培訓機構則采用“雙通道”模式:教學線(助教→初級→中級→高級教師)與管理線(教師→教研→教學主管→校長)。優(yōu)秀的教師可自由選擇專精教學或轉向管理,且轉換不受年限限制。一位上海樂高培訓校長分享:“我從高級教師轉管理崗時,基本工資降低但獲得校區(qū)利潤分紅,總收入反升30%”。
能力提升直接觸發(fā)薪酬增長。樂高每年投入營收的4%(約20億元)用于員工培訓,包括送設計師赴NASA體驗太空環(huán)境、安排教師參加樂高教育研究院認證課程。完成“樂高系統(tǒng)教學法”培訓的教師課時費上浮15%-20%,形成“學習-認證-加薪”的正循環(huán)[[28][120]]。
長期綁定:股權與分紅的可持續(xù)紐帶
為降低核心人才流失率,樂高在短期激勵外鋪設長期收益通道。股權激勵主要覆蓋高管及*設計師,使其成為公司合伙人。這一策略在培訓機構端演變?yōu)?strong>利潤分成計劃:校區(qū)校長可提取年利潤的5%-10%作為團隊分紅,而連續(xù)三年達標的管理者更可獲得虛擬股權[[120][151]]。
更創(chuàng)新的實踐是將可持續(xù)績效與長期激勵耦合。樂高承諾,若2032年減排目標達成,全員將獲得額外年度分紅。此舉使環(huán)保行動從“企業(yè)責任”轉化為“個人收益”,據(jù)內部調研,82%員工認為該機制顯著提升其對減排項目的參與度[[11][41]]。
針對年輕員工主導的行業(yè)現(xiàn)狀(樂高教師75%在24歲以下),樂高推出“服務年限獎勵金”:滿3年增發(fā)1個月薪資,滿5年增至2個月。紹興某機構借此將教師留存率從54%提升至76%[[125][151]]。
文化粘合:從雇傭關系向社群認同的躍遷
樂高深諳薪酬的盡頭是文化認同?!拔覀儾恢皇琴u積木,而是販賣創(chuàng)造的喜悅?!币晃粯犯咴O計師的感言揭示了其非物質激勵的本質——將員工轉化為品牌信徒。新員工需參加2天品牌歷史沉浸課,在創(chuàng)始人Ole Kirk Christiansen的木匠工作室遺址里理解“Only the best is good enough”的質量哲學。這種文化注入使員工忠誠度遠超行業(yè)均值[[12][34]]。
在物質回報之外,樂高構建“創(chuàng)造者特權”體系:設計師可免費獲得全系新品,教師享有樂高樂園家庭年卡;更獨特的是“創(chuàng)意反哺機制”——員工提出的課程或產品方案若被采納,將*冠名并獲銷售額分成。例如“太和殿”中式建筑套裝源于中國設計師提案,其團隊累計分成超百萬元[[28][50]]。
樂高培訓機構進一步將社群歸屬感轉化為留任率。通過建立教師社群“Builders' Circle”,定期舉辦教學創(chuàng)意大賽,獲勝者不僅收獲獎金,更可赴丹麥比隆總部交流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參與社群的教師3年離職率僅18%,遠低于行業(yè)平均的37%[[120][133]]。
啟示:拼出人才激勵的未來圖景
樂高的薪酬體系如同一套精密積木:績效模塊將戰(zhàn)略目標轉化為個人動力,結構模塊實現(xiàn)穩(wěn)定與彈性的平衡,發(fā)展模塊讓能力與報酬深度嚙合,長期激勵編織利益共同體,而文化粘合最終完成從交易到認同的升華。這一系統(tǒng)絕非靜態(tài)框架,而是持續(xù)演化的有機體——當它將碳減排植入獎金公式時,已預示了薪酬管理的未來方向:激勵制度必須承載企業(yè)的核心價值主張。
值得深思的是,樂高模式在非制造端的適用性仍有挑戰(zhàn)。培訓機構教師年薪中位數(shù)僅5.5萬元,與樂高集團設計師差距顯著,這揭示出生態(tài)協(xié)同的缺口。未來研究可深入探討:如何讓供應鏈末端的教育工作者更公平分享品牌溢價?當樂高樂園在中國擴張,本土化薪酬如何平衡全球標準與區(qū)域特性?
樂高的實踐印證了管理學家加里·哈默爾的洞見:“21世紀的競爭,是管理模式的競爭?!碑斨袊髽I(yè)競逐“中國樂高”之位時,真正的勝負手或許不在積木顆粒的精度,而在能否用創(chuàng)新薪酬設計,讓每個員工都成為組織創(chuàng)造力的“拼搭者”。
轉載:http://m.xvaqeci.cn/zixun_detail/418507.html